一、专业简介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新闻活动、信息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的学科,兼具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属性。
太阳集团tyc33455官网自2003年起招收新闻学本科生,2012年开始培养产业经济学专业传媒经济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媒介管理方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5年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科专业软科排名位居B+。依托学科和专业建设,太阳集团tyc33455官网先后成为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陕西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陕西省融媒体科学传播联盟常务理事单位。
太阳集团tyc33455官网新闻传播学科教师团队具有文工交叉、双师型特点。科研成果主要聚焦于出版传播、新媒体与社会治理、数字媒体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基础。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在S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获省部级科研奖9项。教师团队获批教改项目近20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奖11项,其中国家级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竞赛奖3项,全国性教学竞赛奖3项。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建立了以全媒体新闻传播为核心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本学科拥有CAVE沉浸式融媒体实验教学平台等7个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与央广网、国广国际在线等中央媒体,以及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日报传媒集团、西部网、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等省市级重点媒体共建15个联合培养基地;建立融媒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数字创意内容制作实验教学基地2个教育部产学平台。依托省级科研平台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太阳成集团tyc33455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行为科学与公共政策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组织科学研究。学校长期设立“虹”学讲堂,太阳成集团tyc33455建有学术工作坊、博士论坛、导师论坛,本学位点设有新闻传播前沿系列讲座,邀请学术界和业界专家开设讲座,总计年均为学生开展讲座20余场次。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五年,研究生年均公开发表各类新闻作品500余篇/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50余项。学生实习作品获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转发,多条视频获得50万以上阅读量,部分作品阅读量近亿。学生在“驻华外交官陕西行”等重要外事新闻活动中表现出色,获得驻华外交官和实习单位好评。
未来,新闻传播学科将把握数智化传播的发展契机,持续强化学科交叉优势,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产教融合,以“入主流、有特色、高水平”为目标,聚焦新闻传播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高地。
二、培养目标
太阳集团tyc33455官网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秉持“面向未来,服务国家,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有使命担当、远见卓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面向全媒体新闻出版与传播领域,培养具有深厚新闻与传播理论素养,具备较强采、写、编、评能力,具备新媒体运营能力,具备数字出版与传播能力的全媒体人才;面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面向交通运输、国土资源、住房建设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较强政策理论水平、社会调研和受众分析能力、咨询报告写作能力、新闻宣传与舆情处置能力、媒体运营和整合传播能力的新闻与传播公共服务人才。
三、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以新闻与传播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强调学生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强适应性;依托学校理工科资源优势,加强学生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依托媒体专业实验室、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各级科研平台,以及各类学术活动,深化产学研融合,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媒体实践能力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四、培养方式
采取校内导师与媒体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习、学术活动及其它考核。
五、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六、毕业生去向
本学位点学生实际就业率长期保持高位。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国际金融报、陕西工人报社等媒体单位;广电总局、济南市文旅局等行政事业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等高等教育单位或科研院所;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铁一局、招商银行等大型国企;比亚迪、奇瑞等大型民营企业。部分毕业生赴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等院校攻读博士学位。